
有时候,历史挺爱开玩笑。2022年,默克尔卸任后突然跳出来说,俄乌这事儿没啥别的出路,最后还是得谈谈坐下来聊聊,打来打去大家都得吃大苦头。那会儿媒体上,画风是一片“咬牙硬刚”,谁要是建议谈谈都要被讥笑成“懦弱”。我记得她说这些话的时候,很多欧洲政客根本不搭理,网上还冷嘲热讽一通。谁又能想到,三年过去,她那句“只有谈判才能结束”的话,现在,几乎全照着实现了。
回头看看现在,乌克兰那边真不是我多嘴,惨得很。逃难的人大概比北京常住人口还多,很多人一家好几年见不上。经济基本快被拖垮,家门口的炮声跟下雨似的。俄国呢?虽然都说“撑得住”,但据说花的钱、伤亡、民生压力也不小。油气出口虽然还能带点收入,可没人觉得日子变得比以前轻松——反而那股子紧绷劲一天没松过。
展开剩余63%欧洲就更别提了,能源贵得离谱,物价像坐过山车,很多工厂都快熬不下去了。以前我总觉得,欧洲稳稳的、安全得很,可现在国家领导人天天为老百姓呼声头疼,极右的声音反倒越来越大。再看美国,老说自己是后援大哥,可援助到现在也撑不住了,最近美国军火商好像也有点力不从心。都说要支援,不少自己家里的库存“灯亮了红灯”,只得赶紧想办法降低消耗。
最有意思的是什么?就是默克尔。2022年她冷静分析,说不能全靠激情,要保持理性。结果大家情绪上头该干嘛就干嘛。现在回头一看,她那个警告到底是冷静,还是无奈?我也说不好。
不过,她强调“最后还是要回到谈判桌”,现在不就是这样吗?前阵子乌克兰和俄罗斯高调谈判,就连美国都成了中间人,大家心照不宣地希望战争能停。但要真谈成什么样,还是个问号。只不过,有一点我挺感慨,没有永远的强势,也没有赢者通吃——牵涉这么多人命的事,谁都没大赢家。
说到这里,我不免随口感叹一句:中国古人的那些兵法智慧,啥“先谋后兵”,其实比起鼓噪拼命,真的是另一种境界。有时候大国的体面其实就在于能不能忍下这口气,坐下来跟对方聊几句。也许三年后欧洲的局面,有点像咱们小时候看电视剧里的那种“回头是岸”?也许吧。
最后,不知道你怎么看。默克尔的话当初被人怼得那么惨,现在反倒像先知一样。历史这种事,你说谁有对错?你觉得现在还有谁提出过类似“被嘲笑后来被证明正确”的观点?要不,咱们说说看?
发布于:四川省最安全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