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言
谁都清楚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日子不好过,他虽不至于和尹锡悦那样在监房里面“耍赖”对抗司法制裁,也因为需要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平衡外界而伤透脑筋。毕竟,作为美国盟友,韩国不敢得罪这个军事盟友,但同时,作为中国最主要贸易伙伴之一,李在明同样也不敢跟这个经济大国翻脸。
美国要求盟友选边站队,韩国被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为难。因此,对于韩国外长赵显而言,在涉及中美等敏感问题上,表态就更需要小心谨慎。不过,据环球网报道,赵显日前在接受美媒采访时张口就来,说韩国在东北亚面临“中国对邻国造成一些困扰”的问题。
赵显在采访中表示韩国意识到与中国接触的必要性,同时承认“试图遏制中国,并不会像所期望的那样奏效”。但他话锋一转,搬起美国对华的那套话术,宣称希望能看到中方“在双边关系和地区事务中遵守国际法”的信息。此外,他还将中国“崛起”视为挑战,认为有必要保持一定“警惕”。
展开剩余82%赵显这番表态凸显韩国的对华政策充满矛盾,即希望加强对华合作,但同时又不忘向美国递交“投名状”,承诺加强与美日的军事合作,参与上述反华国家在亚太地区挑衅中国的活动。显然,从赵显的有关表态来看,韩国希望在中美之间走平衡路线,但这平衡天平明显有点歪。且是朝着美国那边歪的。
夹缝中的韩国外交:安全与经济的艰难平衡
韩国总统李在明最近有点焦头烂额。作为美国在东北亚的重要盟友,韩国每年要承担数十亿美元的驻韩美军费用,还得在军事演习、情报共享等方面紧跟美国步伐。但另一方面,中国连续21年稳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280.8亿美元,半导体、汽车等核心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60%。这种“安全靠美国,经济靠中国”的双重依赖,让韩国在中美博弈中如同走钢丝。
8月3日,韩国外长赵显在接受美国《华盛顿邮报》采访时的一番言论,彻底暴露了这种尴尬处境。他声称韩国在东北亚面临“中国对邻国造成一些困扰”的问题,要求中方在地区事务中“遵守国际法”,甚至将中国崛起视为“挑战”,强调需要保持“警惕”。这些话刚一出口,立刻在中韩两国引发轩然大波。要知道,就在半个月前,赵显还和中国外长王毅通电话,信誓旦旦表示“高度重视中韩关系”,承诺推动自贸谈判和高层交往。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,让不少人感叹:韩国外交的天平,终究还是倒向了美国。
赵显的“失言”风波:一次精心设计的政治试探?
赵显这次言论绝非偶然。仔细分析会发现,他的采访恰逢美韩关系微妙时刻。当时美国刚宣布对韩国进口商品加征15%关税,并要求韩国在未来五年内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,其中1500亿专门用于造船业合作。这种近乎勒索的贸易协议,让韩国不得不再次向美国低头。而赵显在采访中称该协议是“胜利”,并配合美方将中国崛起描述为“威胁”,显然是在向美国递交“投名状”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赵显在采访中特意提到南海和黄海问题,宣称“看到中国在这些海域的行为”。这种话术完全照搬美国对华叙事,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:中国与所有周边国家都保持着良好关系,绝大多数国家将加强对华合作视为外交优先方向。中国驻韩大使馆在回应中明确指出,中方始终坚定维护国际法,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地区事务。
面对中方的温和但明确的驳斥,韩国政府慌了神。总统办公室在24小时内紧急澄清,称赵显的言论“旨在强调韩中关系的重要性”,并表示韩国将在韩美同盟基础上推动对华合作。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,暴露了韩国外交的撕裂——既要讨好美国,又怕得罪中国,结果两头不讨好。
风波背后的深层矛盾:经济依赖与安全依附的角力
这场外交风波的本质,是韩国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的结构性困境。从经济上看,韩国对华贸易逆差在2023年首次出现,半导体、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持续下滑。但美国却要求韩国在科技、军事等领域与中国“脱钩”,甚至将驻韩美军的任务从威慑朝鲜扩大到整个印太地区。这种“经济上靠中国吃饭,安全上替美国站岗”的模式,让韩国陷入两难。
更麻烦的是,韩国国内政治生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。李在明政府虽然提出“中道实用主义”外交,试图在中美之间找平衡,但保守派势力仍占据主导。赵显作为资深外交官,其言论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韩国精英阶层的共识:在安全上必须依赖美国,在经济上则尽可能维持对华合作。这种矛盾心态,导致韩国在涉华问题上屡屡出现“说一套做一套”的情况。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重庆市最安全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